翡翠原石的外皮特征及分类
2023-05-12
绝大多数翡翠原石有风化壳,即翡翠原石在地质搬运过程中经风化作用形成的产物,称为“皮壳”。今天的内容,我们来了解部分翡翠皮壳的特征。
翡翠皮壳
翡翠原石经风化、搬运、沉积作用的影响在原石表面留下的痕迹,即玉石的外皮。
翡翠皮壳的种类繁多,从地质学的角度看,翡翠皮的厚薄,是与它所处的外在条件有关的。
而皮壳的颜色及粗细,则与翡翠原料的内在原因,即翡翠的内部颜色及质地结构有关。
山石皮壳
翡翠原生矿,在阳光、风雨、冷热作用下,天长地久,表面长满粗糙的沙皮和裂纹,还有许多氧化的铁锈,在地质作用下,雨季又浸泡在水中使粗糙的沙皮逐渐变细,风化后表皮留下的较粗外皮。
可分为粗糠皮壳、中糠皮壳、细糠皮壳、黄沙皮壳、白沙皮壳、黑沙皮壳(也称乌沙皮)、黄盐沙皮壳、白盐沙皮壳、泥沙皮壳、石灰皮壳、杨梅沙皮壳、铁锈皮壳。
白盐沙
多产于山区矿坑,简称为山料,大小均有,玉料的外壳呈白色沙粒状,刺手,有少数带有一定的灰色,是白沙皮中品质较高的货,主要产地在老场区的马那,小场区的莫格叠。
需要注意的是有的白盐沙有两层皮,表皮是黄色,经铁刷刷过后呈现为白色,但不影响品种,新场区也产出有少许的白盐沙。
黄盐沙
多产于山区矿坑,简称为山料,大小不等,产量丰富,黄色表皮翻出黄皮沙粒,是黄沙皮中上等货的表现,几乎所有场口都出产黄盐沙皮,因此很难辨认玉料具体出自那个场口。
杨梅沙
多产于山区矿坑,简称为山料,大小均有,表皮的沙粒像熟透的杨梅,暗红色,有的带槟榔水(红白色或红黄相间)。
主要场口为老场区的香公、琼瓢,大马砍场区的莫格叠,马那也有少量产出。
铁锈皮
多产于山区矿坑,简称为山料,翡翠原生矿经过风化后,受本身和周围环境含铁量的变化,对粗沙皮壳形成浸染而成褐黄色、黑褐色的粗沙皮壳。表皮有铁锈色,一片一片或一股一股。主要产自老厂区的东郭场口。
黑沙皮
多产于山区矿坑,简称为山料,表皮乌黑。产量丰富,主要产在老场口、后江厂区、小场区的第三层,小件头居多。其中后江和莫罕场口的黑乌沙略略发灰,也称灰乌沙。
大象皮
多产于山区矿坑,简称为山料,灰白色,表皮看似粗糙多皱的大象皮,看似无沙,搓着糙手,但底好多有玻璃底,主要产自老帕敢。
水石皮壳
翡翠原石受地质作用滚落到雾露河及其支流时,在流水的作用下,翡翠岩与其他岩一起不断滚动,不断互相摩擦,石头外皮的沙粒被磨去,只剩下非常光滑的一层薄薄外皮。
根据水石的粗细和颜色,形象地称作腊肉皮壳、铁豆(蚕豆)皮壳或笋叶皮壳,以及大蒜皮壳、半山半水料皮壳、水翻砂皮壳。
腊肉皮壳
水石皮壳,表皮极薄且光滑细腻,宛如农家过年前腌制的腊肉一般,故名为腊肉皮壳,产于雾露河沿岸的场口。
- END -